為深入貫徹落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引導青年學子在實踐中增強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認知與認同,2025年6月21日至22日,預科教育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小分隊奔赴四川,開啟了一場文化探尋與團結共融之旅。小分隊先后走進四川省博物館、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及都江堰市銀杏街道朝陽社區民族團結廣場和社區鑄牢主題活動中心,在歷史與現實的交織中,深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與感悟。
小分隊的首站來到了四川省博物館。這座承載著巴蜀大地千年歷史與文化記憶的殿堂,宛如一部立體的史書,向隊員們徐徐展開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壯闊畫卷。踏入館內,豐富多樣的文物與精心策劃的多元文化展覽瞬間吸引了隊員們的目光。古代各民族的精美服飾色彩斑斕、工藝精湛,每一針每一線都訴說著本民族獨特的審美與智慧;獨特的手工藝品造型各異、巧奪天工,展現出各民族在生活實踐中的創造力與想象力。而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歷史文獻,則如同一座座燈塔,照亮了中華民族共同走過的道路;藝術珍品更是以其獨特的魅力,彰顯著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與博大精深。隊員們駐足在一件件展品前,仔細端詳、認真聆聽講解,仿佛穿越時空,與歷史對話。通過這些珍貴的展品,他們深切感受到中華文化如同一棵參天大樹,各民族文化是枝繁葉茂的枝干,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的絢麗多彩。各民族文化在中華文化大家庭中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正是各民族的共同努力與創造,才鑄就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

離開四川省博物館,小分隊來到了聞名遐邇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這座歷經兩千多年風雨仍屹立不倒的偉大工程,不僅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更是各民族交流、融合與發展的歷史見證。站在古老的水利設施旁,隊員們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滔滔岷江水在都江堰的巧妙引導下,灌溉著成都平原的萬頃良田,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各族人民。講解人員生動地講述著歷代各族人民共同維護、修繕都江堰的故事,從秦朝李冰父子組織各族工匠修建,到后世無數各族勞動者的精心呵護,都江堰見證了各民族在這片土地上攜手共進、相互依存的深厚情誼。隊員們沿著水利工程漫步,仿佛能看到古代各族人民齊心協力、揮汗如雨的勞動場景。他們深刻體會到,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各民族共同奮斗、相互依存,共同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都江堰不僅僅是一項水利工程,更是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的象征,讓隊員們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刻內涵有了更直觀、更深刻的認識。

小分隊的最后一站來到了都江堰市銀杏街道朝陽社區。這個多民族聚居的社區,宛如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開展了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成為了民族團結進步的典范。隊員們首先來到社區的民族團結廣場。廣場上,充滿民族特色的雕塑栩栩如生,文化墻上的圖案色彩鮮艷、寓意深刻,展示著各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這些精心設計的景觀營造出濃厚的民族團結氛圍,讓隊員們仿佛置身于一個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歡樂海洋。隨后,隊員們走進社區鑄牢主題活動中心。在這里,通過觀看圖片展覽、聆聽社區工作人員介紹,他們詳細了解了社區在促進民族團結、推動各民族共同發展方面的創新舉措與成功經驗。社區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建立互助互愛的鄰里關系、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務等方式,讓各族居民在這里安居樂業、和諧共處。隊員們被社區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和各族居民的團結友愛所感動,深刻認識到民族團結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需要每一個人用實際行動去踐行和維護。

此次研學活動是預科教育學院“三下鄉”小分隊一次意義非凡的實踐探索。通過實地參觀與學習,隊員們在與歷史文化、現實生活的深度對話中,更加堅定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信念。隊員們紛紛表示,回到學校后,將把此次研學的收獲轉化為實際行動,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理念的積極傳播者,讓更多的人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和各民族團結奮斗的光輝歷史,同時,也要努力成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