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前身為西北民族大學1986年成立的“藏文信息技術實驗室”。經過多年建設,2012年獲批“中國民族語言文字信息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17年通過教育部信息領域評估,2022年更名為“語言與文化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總體定位:
實驗室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注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中國語言文學等相關學科的深度交叉融合,計算分析各民族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征,引領國內民族信息處理技術按照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高質量發展,防范新形勢下民族宗教領域的風險隱患,確保民族語言文字關鍵技術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保障國家語言文化安全,推動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將實驗室建成國內外有影響力的信息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和學術交流高地,研究水平達到國際先進。
(1)引領國家民族語言智能信息處理技術,服務國家語言安全戰略
研究各民族語言文字本體知識庫構建、多語言協同表示及跨語言知識遷移基礎理論,聚焦知識圖譜融合、多語言機器翻譯、跨語言信息檢索等核心技術,建立中華民族語言文字大模型,抵制國外反華勢力滲透,助力數字邊疆建設。
(2)創新民族語言多模態研究,開創中華民族語言認同新范式
研究民族語言的聲學、生理和認知多模態特征,探究語言產生機制、調制方式以及感知過程,揭示各民族語言融合的演化進程,推動中華文明數字化多模態傳播體系建設。
(3)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計算體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獻和史詩等文化遺產,運用社會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建立多文種經典文獻數據庫,分析中華民族語言和優秀文化接觸、演變、融合的特征,助推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
實驗室扎根西部,為民族信息技術進步奮斗38年。在國家支持下實驗室以國有優質藏文軟件抵制國外劣質藏文軟件,編制藏文編碼國際標準,維護國家信息化權益;研制世界上第一個藏文視窗平臺、字處理軟件和藏文軟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并寫入中國人權白皮書;開創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核心的多民族語言智能信息處理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