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7日,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教授,中國民族學學會副會長丁宏教授應邀為我院師生開展題為“伊斯蘭教何以中國化”的學術講座。期刊社、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全體師生參加了此次活動。本次學術講座由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馬忠才教授主持。
丁宏教授分別從文化、環境及人三個維度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為與會者揭示了伊斯蘭教在中國本土化過程中的關鍵要素和內在邏輯。首先,從文化層面出發,文化是在特定時空系統中生成的,其變遷是文化發展的必然規律。她引用了中國傳統哲學理念“變則通,通則久”,強調伊斯蘭教的中國化正是這一規律在宗教領域的生動體現。丁教授認為,將伊斯蘭視為一種文化現象,并從文化變遷視角解釋伊斯蘭教的中國化,可以為我國宗教中國化研究提供學理支撐。隨后,丁教授轉向環境因素,指出宗教作為意識形態的載體,無法脫離其賴以生存的社會母體和歷史文化環境。中國社會發展中的“大一統”傳統,塑造了中華文化“多元和合”之道與中華文化認同之道。伊斯蘭教的中國化,就是伊斯蘭教順應歷史的“大一統”理念,以靈活變通的特點適應中國的歷史條件、社會制度,并逐漸向中華文化的內核聚攏,形成一種對中華文化的向心力。崇尚和合的中華文化培育了中國各宗教之間調和融通、相互尊重的優良傳統,為伊斯蘭教中國化提供了融入的深厚土壤。
最后,丁教授聚焦于人的因素,指出人的主觀能動性在伊斯蘭教中國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早期來華穆斯林的“華化”,到明末清初中國穆斯林“以儒詮經”融入中華文化,以及中國穆斯林對國家的自覺守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及愛國情感始終是中國穆斯林認同意識的核心內容。特別是近代中國穆斯林的新文化運動及愛國熱忱,完全把宗教發展與中國社會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在國家利益的層面上實現著伊斯蘭的中國化以及穆斯林與中華各民族人民的同命運、共患難。
丁教授的演講深入淺出、內容豐富,贏得了與會者的一致好評。大家紛紛表示,丁教授的分析為我們揭示了伊斯蘭教中國化的深刻內涵和復雜過程,為我們理解和研究宗教中國化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