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學預科教育學院的前身為西北民族學院預科部,成立于1950年8月,是學校建校初期設立的三個教學機構之一,也是全國高等院校中采用專門機構和專任師資承擔民族預科教育工作的院校之一,2008年7月更名為預科教育學院。自創辦以來,先后開設了各種類型和不同層次的預科班,被譽為“少數民族青年邁入高等學府的金色橋梁”。
一、歷史沿革
(一)創立與初期發展(1950-1969年)
1950年8月西北民族學院正式掛牌成立,同年,學校設立預科部,是國內普通高等學校中最早舉辦科教育的大學之一。1951年,學校對預科教育進行了系統的規劃和籌備,包括建立組織機構、分系編班、調配師資以及設置課程等。1952年,預科教育的方針進一步明確,強調團結互助、踏實學習,旨在提升學生的政治、文化水平,為各民族地區培養有文化、懂管理的初級干部和專業技術人才。
(二)重新起步與調整(1970-1977年)
1970年,西北民族學院停辦。1973年,學校恢復辦學,預科教育重新起步,以“文化補習班”的形式恢復招生,繼續承擔起為西藏和新疆等地區培養急需人才的重任。這一時期,雖然預科教育在形式上有所調整,但其為民族地區培養人才的核心使命并未改變。
(三)新的歷史時期與轉型(1978-1995年)
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學校迅速調整預科教育的任務和培養目標,設立了新疆班和普通班,進行漢語基礎教育和文化補習。這一時期,預科教育逐漸從單一的文化補習轉為向本科專業輸送合格人才。
(四)深化改革與持續發展(1996-2020年)
1996年,西北民族學院對預科教育的招生計劃進行了重大調整,將培養目標的重點從為其它高校代培學生轉向主要為本校培養、輸送合格的少數民族大學生。2008年,預科部正式更名為預科教育學院,標志著預科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五)推進新時代民族預科教育(2021年至今)
2021年,為落實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辦好新時代高校民族預科教育的意見》(教民﹝2020﹞4號)要求,學院制定并實施《西北民族大學辦好新時代民族預科教育實施方案》,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著力點,構建“一條主線”“五育并舉”“三全育人”的新時代預科教育體系,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70多年來,學院培養的數萬名各民族學生遍布全國各地,成為各行各業的中堅力量,為我國的教育事業和民族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學院概況
學院目前有教職員工20人,其中管理人員4人,專職輔導員3人;專任教師13人,副教授職稱11人,講師職稱2人,教師中擁有博士學位2人,碩士學位6人,在讀博士2人。學院設有綜合辦公室、教學管理辦公室、學生管理辦公室等3個行政辦公室以及文科、理科和英語等3個教研室。
學院教師先后主持或參與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和廳局級科研項目數十項,獲省部級教學成果獎2項,發表論文百余篇,出版學術專著、教材20余部。
學院按文科、理科編班組織教學,學制一年。2024級共352名學生,分別來自甘肅、新疆、貴州、重慶、廣西、云南等18個省市自治區。
三、培養目標
學院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要求貫穿預科教育教學全過程,不斷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強化預科課程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改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本科教育培養優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
四、主要課程
必修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大學語文、數學、英語、體育、計算機文化基礎、形勢與政策。
選修課:物理、化學、寫作與溝通、藝術導論、中華文化導論、本科學習指導。
綜合實踐教學活動:思想引領、團學活動、安全教育、校園文化、考察探究、社會實踐、設計制作、志愿服務、勞動教育等。
為激發學生在預科期間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統籌預科和本科階段的培養,學校實施本預科貫通,預科學生可提前選修本科階段通識課程和基礎課程,所得學分在本科階段予以認定。
五、結業標準
預科學生必須修完培養方案規定的全部課程,參加綜合實踐教學活動并達到考核標準。結業成績合格者,由學校頒發結業證書,轉入本科相關專業學習;對課程成績未達到考核標準者可給予一次補考機會,補考仍未達到考核標準者,經本人申請可延期預科一年,延期一年仍未達到考核標準者按退學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