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2-13日,預科教育學院教師代表赴北京參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大家通過一件件經典的文物,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深入地了解了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史,沉浸式體驗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深深體會到: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

大一統,中華文明延續不斷的歷史基因。
在大一統展廳,我們了解到,“大一統”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中。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始終具有“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中華民族始終把大一統看作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這種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大一統的制度實踐和價值追求,貫穿著中華民族言綿延不斷的歷史,推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發展。統一性是中華文明突出的特性之一,大一統思想在各民族生產生活實踐與交往交流交融中孕育、形成、鞏固、發展,由各民族共同創造與維護,成為各民族的共同追求。
學院黨總支書記王君強深入地體會到:“這些文字、圖片、實物的展示,從宏觀上講,立足于中華民族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把握的是幾千年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從內涵上看,深刻揭示了中華民族從古到今的基本結構與特征,展現了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題主線,彰顯的是團結凝聚各族人民、共同實現偉大夢想的信心與決心。”

大交融,中華民族凝聚不散的歷史密碼。
走進“大交融”單元,迎面而來是強烈的歷史沉淀感,這不僅是一次文物古籍的大展,更是一場思想文化的盛宴。大家深刻認識到: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幾千年來,各民族歷經遷徙、貿易、婚嫁甚至矛盾沖突,交往范圍不斷擴大,交融程度不斷加深,各民族在文化上互鑒融通而增進認同,在經濟上互惠共生而彼此依存,在情感上手足相親而守望相助,從多元聚為一體,誰也離不開誰。中華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發展壯大;幾千年來,中華各民族你來我往,和睦共居、共建共享、共情共樂,彼此血脈相連,情感交融。在密切交往交流的過程中,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形成了手足情深、守望相助的中華民族大家庭。
學院閆莉副書記不由得感嘆:“參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使我們更加堅定了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念。”


大團結,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根本保證。
“大團結”展廳主要展現中國共產黨從成立至今一脈相承的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深邃思想與豐富實踐。徜徉在一件件精美展品、一件件珍貴古籍前,教師們感懷不已。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那一天起,中華各民族團結成為友愛合作的大家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血脈關系。各民族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手足情深,眾志成城,共同走上了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中華各民族共同培育了革骨鼎新、勇于發明的偉大創造精神;勤勞堅韌、自強不息的偉大奮斗精神;齊心協力、同舟共濟的偉大團結精神;向往美好、不懈追求的偉大夢想精神。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各族人民的前進動力更加強大,奮斗精神更加昂揚,必勝信念更加堅定,煥發出更為強烈的歷史自覺和主動精神,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以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創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
教師楊文泰說:展廳中的層層紅色時間波浪讓我的一種情感更加厚重,那就是: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離不開黨的領導,也離不開各族人民的全力支持,“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情感從心中油然而生!


參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使大家深刻認識到: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多元一體格局。一體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多元”是指民族文化與民族個體的多元,一體是主線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動力,二者辯證統一。
大家也深刻體會到: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民族團結、融合發展、共榮共存的歷史。各族人民和諧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才有了今天的繁榮。我們在今后的工作與學習中要更加增進對“四個認同”的理解和體會;要進一步積極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擁護者,踐行者、促進者。只有這樣,才能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教師代表還參觀了蒙藏學校舊址相關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