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至23日,由西北民族大學舞蹈學院與甘肅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組建的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文藝志愿服務團,赴酒泉市開展了“舞動石榴籽·情系邊疆行”文藝志愿服務活動。本次活動由舞蹈學院巴特爾教授帶隊,匯聚了舞蹈表演與舞蹈編導專業的本碩優秀學子,組成了10人的文藝志愿服務團隊,深入酒泉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通過專業藝術輔導、文化調研交流、基層慰問演出等多種形式,為民族地區送去高質量的文化藝術服務。
7月18日,藝術實踐團在巴特爾老師與肅北縣文聯主席趙彥成的帶領下攜手肅北縣烏蘭牧騎的藝術家們,共同為肅北縣養老院的老人們獻上了一場精彩紛呈的文藝演出。
演出結束后,藝術實踐團在肅北縣烏蘭牧騎團長烏力吉的陪同下參觀了烏蘭牧騎團史館,共同感悟 “紅色文藝輕騎兵”的精神內核。期間,藝術實踐團的師生們觀摩學習了肅北縣烏蘭牧騎的經典劇目,感受烏蘭牧騎精神。藝術實踐團的同學們還帶來了學院原創作品《無名的人》《笠山行》《想對你說》等作品與烏蘭牧騎的演員們展開了深度的藝術交流,實現了經典與創新的藝術對話。當日下午,巴特爾面向肅北縣烏蘭牧騎全體演員及藝術實踐團的同學們進行了題為《用舞蹈講好中國故事》專題講座,并寄語:“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舞步寫在大地上,把情感融進血脈里”。講座結束后,藝術實踐團的同學們又跟隨肅北縣烏蘭牧騎青年舞蹈演員塔娜老師學習了極具特色的傳統舞蹈。此次活動以舞蹈為紐帶,不僅推動了藝術領域的雙向交流與精神傳承,更彰顯了民族團結的深厚底蘊,奏響了“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時代強音。
7月19日,“舞動石榴籽·情系邊疆行”藝術實踐團在肅北縣烏蘭牧騎團長烏力吉老師的帶領下,走進肅北縣非遺中心開展了一系列的文化調研活動。百余項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里舒展著各自的脈絡,串起了肅北從游牧文明到多民族交融的千年歲月。下午,由肅北烏蘭牧騎副團長孫達來老師帶領藝術實踐團的師生們走進肅北縣博物館,在縣博物館賽館長的講解下深度了解了肅北縣的發展歷程。特別是看到當代非遺保護與博物館建設的成果,更深刻體會到文化傳承既要守護歷史根脈,也要面向未來發展。這種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正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生動的實踐。
7月20日上午,藝術實踐團赴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開展文化調研活動。抵達后,在阿克塞縣文聯常務副主席陳曉峰的帶領下,系統調研了縣博物館三大主題展廳。通過講解員對草原巖畫圖像譜系、哈薩克族刺繡非遺技藝及高原珍稀物種生態展陳的深度闡釋,師生們得以在物質文化與生態倫理的交互視域中,體認哈薩克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哲學,進而對地方性知識所蘊含的可持續智慧產生深切敬畏。
7月20日下午,藝術實踐團走進阿伊納鄉蘇干湖村,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開展文化調研并同步啟動舞蹈影像作品的素材拍攝工作。團隊按照既定拍攝方案,以蘇干湖天然草灘與祁連山脈為舞臺,在巴特爾的策劃下通過無人機航拍、手持跟拍及高速攝影等技術手段,以當代舞蹈語言為“中華民族一家親”留存可視化的青春注腳。
7月21日上午,“舞動石榴籽·情系邊疆行”藝術實踐團在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文聯常務副主席陳曉峰以及縣民族歌舞團團長帕麗達的帶領下,走進了哈薩克民族文化體驗中心。深入了解了哈薩克民族文化,并觀摩了縣民族歌舞團的優秀經典劇目。隨后,巴特爾面向縣民族歌舞團全體演員及實踐團進行了專題學術講座,他以個人原創作品《黃河遠上》《大河行》等作品為經,以中華美學精神為緯,分享了他在藝術創作方面的心得體會。
專題講座后,巴特爾還向就職于阿克塞縣民族歌舞團我院2019級優秀畢業生趙宇典同學轉達了學校的問候。作為西北民族大學舞蹈學院2019級優秀畢業生,趙宇典同學扎根基層文藝工作,以其精湛的專業技藝和執著的藝術追求,成為母校育人成果的生動典范。巴特爾對其在民族舞蹈領域的出色表現和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并鼓勵她繼續努力,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7月21日下午,“舞動石榴籽·情系邊疆行”藝術實踐團在阿克塞縣老年活動中心開展了慰問演出活動,為駐地官兵和各族群眾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文藝演出。值此八一建軍節來臨之際,藝術實踐團以飽含深情的演出向駐地官兵致以崇高敬意和節日慰問,軍民共敘魚水深情,共繪民族團結同心圓。演出現場,藝術實踐團的師生們精心演繹了《家園》《胡楊贊》《再唱山歌給黨聽》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藝節目,軍民同樂,掌聲不斷,以藝術的形式傳遞民族團結深情。此次演出活動不僅豐富了基層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更以文藝形式展現了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的責任擔當,通過基層慰問演出與民族藝術傳承的有機結合,充分彰顯了文藝扎根人民、服務基層的時代價值,為促進民族團結、繁榮發展民族文化作出了積極貢獻。
此次“舞動石榴籽·情系邊疆行”民族團結藝術實踐團文藝志愿服務活動成效顯著,實現了文化惠民與民族藝術傳承的雙贏,充分證明文藝扎根基層、服務人民的時代價值。活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通過基層慰問演出、非遺技藝共學、文化調研交流、專業藝術輔導等形式,將“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理念融入志愿服務全過程。讓各族群眾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厚情誼,既豐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更在潤物無聲中強化了“五個認同”。這種以藝術形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彰顯了新時代文藝工作者以文化人、以藝通心、以民族團結進步為己任的使命擔當,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貢獻了文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