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團隊組成
團隊主體構成人員25人,其中教授7人,副高4人,其他15人,團隊整體平均年齡37歲,其中博士(后)6人,回國人員4人。團隊中來自西部的人員20人,占整體80%,其中少數民族10人。另外,工程中心還有客座專家6人。團隊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梯隊,學歷學術背景、職稱、年齡趨于合理。流動開放人員20-30人。
通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團隊管理實行實驗室主任負責制與項目責任和學科建設深度結合的管理模式。圍繞學科建設,項目組建團隊,實行彈性管理,集中設備和人員優勢,重點攻關。著力推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建立以競爭、流動為核心的人事管理機制、人才評價機制和科學合理的分配激勵機制;學科交叉融合,平臺資源開放共享,建立有利于創新、交叉、開放和共享的運行機制;本著“注重業績、統一量化、合理評價”的原則,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規定和鼓勵制度,形成的團隊發展理念為扎根西部,服務民族,瞄準前沿,協同創新。
(二)團隊研究方向
1.動物細胞工程(疫苗方向):開展動物細胞懸浮馴化、生物反應器規模化懸浮培養和微載體培養平臺建設、細胞代謝研究、個性化培養基設計與開發。
2.西部牧區特有動物種質資源:建立我國西部省區特有動物種質資源細胞庫,為教學、科研和疫苗生產提供服務。
3.生物工程材料開發與利用:利用西部地區大量的動物臟器、軟骨、跟腱、血液、皮膚等資源,研制開發小牛凝乳酶、胰蛋白酶、膠原蛋白、膠原蛋白微載體、凝血酶、白蛋白、脫細胞基質及無血清培養基等生化制品和生物工程材料。
4.人畜共患病研究: 開展人畜共患病流行病學調查,建立特異、靈敏的檢測技術,研究其傳染及致病機制,研制預防材料。
(三)團隊發展目標:
通過創新團隊的建設,建立一種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新體制,建立人才培養機制和激勵機制,增強科研團隊的凝聚力與創新能力。
1.培養一支充滿活力、競業精神強,教學能力與科研水平高的教學科研團隊,團隊成員60%以上具有博士學位。
2.建立引領行業發展的生物反應器規模化動物細胞無血清全懸浮培養技術平臺:完成生物反應器全懸浮和微載體培養動物細胞參數優化、整體工藝集成;研制與開發個性化細胞無血清培養基并完成中試生產;研制3-5種常規疫苗生物反應器生產工藝。
3.建立動物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技術平臺:完成胰蛋白酶和凝血酶中試生產。
4.建立人畜共患病防治技術平臺:研究乙型腦炎、腦心肌炎、戊型肝炎等人畜共患病傳染與致病機制,開發其診斷、檢測試劑及疫苗制劑。
5.建立合成生物學技術平臺:建成原核表達、酵母和哺乳動物細胞真核表達藥用蛋白的技術平臺,并集成配套的純化技術。
6.人才培養:提高青年教師和碩士研究生教育水平,做好后備人才的培養;同時,建立動物細胞生物反應器培養技術培訓基地,對制藥企業相關技術人員、生物工程專業本科生進行生物反應器動物細胞懸浮培養和微載體培養的技術培訓,為加快我國生物制藥企業從轉瓶細胞培養向大型生物反應器細胞培養的技術轉型,提高國產生物藥物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