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歷史文化學院根據學校要求,組織全體研究生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教材學習和推廣使用,周松教授和牛海楨教授分別就概論內容開展了相關專題教育。
周松老師以秦漢時期的郡縣制和藩屬治理體系為切入點,系統講述了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并就東漢“永元之隆”時期鮮卑大都護的設置和疆域的空前擴大做了細致講解,使同學們對這段歷史有了更為全面深刻的認識。
之后,周松老師從關市貿易、人口遷徙、新疆建省以及周邊少數民族與中原政權的互動等方面,為同學們介紹了中國歷史上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相關史實。課堂上,同學們與周松老師積極互動,在討論與學習中進一步加深了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相關理論的認知。
4月22日,牛海楨老師在課上重點講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相關史實,強調要正確認識歷史上各民族之間的戰爭與和平問題,戰爭其實是“三交”的一種特殊形式。同時,牛老師介紹了“五胡入華”的相關概念,要求同學們以正確的歷史觀看待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的內遷活動,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學術生涯中能夠提出比“五胡入華”更為恰當的表述,充滿了對同學們學術生涯的殷切期盼。
通過兩位老師的專題課和貫穿在其他專業課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學習,我院研究生對教材中的相關理論和知識有了更清晰、準確的認識,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有巨大的啟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