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扎實推進2023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落實落地,推動黨建與專業教學實踐深度融合,引導師生在探索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中錘煉黨性、提升專業本領,7月2日經濟學院經濟系2023級經濟學班及教師一行45人,赴甘肅臨夏東鄉縣布楞溝村及當地特色產業園開展專業實踐教學活動。
紅色鑄魂,感悟布楞溝的脫貧蝶變
在習近平總書記曾親切關懷的脫貧攻堅示范村,師生們透過村史館新舊對比的影像墻,見證村莊從“吃水靠人背、走路踩泥坑”到“家家通自來水、戶戶有產業”的蝶變。史館講解員深情講述:“在黨的政策支持下,我們修通了路、引來了水,發展起了牛羊養殖和鄉村旅游,村民年收入翻了幾番”。走訪中,師生們實地感受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黨員帶頭闖市場的基層治理效能,深刻理解“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的接續奮斗邏輯,這堂行走的思政教育課讓青年學子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了具象化認知。

薈萃產業,探索特色經濟新路徑
離開布楞溝村,師生們在東鄉縣產業園區見到了楊成——這位從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派駐布楞溝村的前駐村第一書記,因推廣藜麥種植被村民親切地稱為“藜麥書記”,如今調任甘肅東薌藜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身份轉變卻未改振興鄉村的初心。
藜麥產業在東鄉縣的落地堪稱成功的產業布局范例。耐旱耐貧瘠的特性使其適配當地高原環境,高營養價值更暗藏市場潛力。楊成任第一書記時面對村民將其視作“灰條雜草”的疑慮,他通過專家田間指導、多輪種植培訓,讓“要我種”徹底轉變為“我要種”,逐步打開藜麥種植局面。因藜麥產業鏈延伸,在園區建成現代化加工廠,他調任廠長后,與中石化總部進行研討開發出藜麥米、餅干、飲品等深加工快銷產品。通過品牌化運營與線上線下銷售網絡,布楞溝藜麥產品成功走向全國市場。同學們觀察到,該產業不僅帶動地區經濟增長、創造返鄉就業崗位,更串聯起鄉村旅游,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發展模式,為經濟學專業提供了鮮活的鄉村振興實踐案例。
在走訪特色食品加工企業的過程中,師生們見證了東西部產業協作的生動范本。這些企業以發展特色產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為己任,積極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

知行相長,砥礪初心擔使命
此次臨夏之行,既是生動的黨史教育課,也是扎根田野的經濟學實踐,更是弘揚勞動精神的鮮活課堂。師生們通過實地調研深刻領悟“黨建強則產業興”的發展邏輯——當東鄉農民因藜麥種植挺直腰桿,當特色美食借產業協作走向全國,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的實踐正為鄉村振興注入最堅實的共同體力量。同學們走出教室到生產車間開展勞動實踐,從“抽象認知”轉向“具象體驗”,不僅提升同學們的專業能力與職業素養,更能使其在接觸真實產業生態的過程中,建立對勞動價值、社會需求的深刻認知。
經濟系將持續深化校地合作,圍繞地區經濟發展需求,培養復合型人才,開展課題研究與社會服務,助力鄉村振興與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