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日下午,學院于期刊社學術報告廳開展了題為“對我國民族學/人類學教學中知識與技能培養的思考”的學術講座。本次講座邀請廈門大學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彭兆榮教授主講。

彭教授從思維形態、理論范式、知識體系、田野作業及民族志取材等多個維度,深入剖析了當前我國民族學/人類學教學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并提出了寶貴的建議。
彭兆榮教授首先強調了思維形態在民族學/人類學學習中的重要性。他指出,思維作為人類學知識譜系中的高頻詞匯,要區分原始思維與邏輯思維之間的差別。
隨后,彭兆榮教授還探討了理論問題。他認為,人類學研究的理論與理論范式包含著完全不同的維度,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普世價值的追求與限度,二是人類學理論的跨學科性;三是作為分析工作的人類學理論;四是作為人類學學科傳統的理論。
在知識體系的建立方面,彭教授認為,人類學的知識首先指學科范疇內的知識體派,還包括民族志范式,甚至人類學博士論文的表達習慣、基本體例等。人類學的知識是體現人類學學科特點的重要依據。
針對田野作業這一關鍵環節,彭教授分享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強調,田野作業是人類學的“商標”,“參與觀察”成為了民族志專屬性概念和方法, 也是“解剖麻雀”的具體行為。
最后,彭兆榮教授就民族志取材問題發表了獨到見解。他指出,民族志研究的主要功能就是用具體的、各式各樣的材料說話。因此,求取事實的手段、能力、范圍、效度也就成了民族志研究和調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本次講座,學院師生認識到科學研究所遵循的原則就是以各種方式、方法和手段以獲取盡可能多的材料去證明和說明所設問題。“多重證據法”無疑是一個科學研究的發展方向。